(同上,第6页)问题虽有不同,但张岱年仍然采取了宇宙论、人生论和致知论(知识论)的结构,同样以人生论为核心,因为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于人生问题,常常第一句讲宇宙,第二句便讲人生,而且宇宙的根本原理,也即关于人生的根本原理。
它是依据在实践中的客观实际需要而制定的规范人们言行活动的规则,是自然、社会、人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种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投射。(49)阐明、发扬理一分殊,突显其在中国哲学理论思维上的价值。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现象界是不真的,非有,非有非无,都是不真。郭象注:天理自然,知故无为乎其间。形成理——气——数的逻辑结构系统。(4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98,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24页。
然长长幼幼各不相同,是为分殊。顺其所同则吉,乖其所趣则凶。《素问》是从宇宙中存在五种不同气色影响人物的生化。
王夫之为气体学的集大成者,他说:一气之中,二端既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52)《老子四十章》,载《老子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48页。他说:道体不可言无,生有有无。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
它不是通常所说的个别与一般、殊相与共相的关系,而是一与多的关系。(38)《老子四十二章》,《老子道德经注》下篇,载《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7页。
此一不是实体,不是死物,而是虚体,是有生命的活物。韩康伯注: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古代宗庙排列次序,祖庙在正中,后代中父辈的庙在左,为昭,子辈的庙在右,为缪,以分别上下次序。《广雅?释诂三》:理,道也。
正因为理一是活生生的,所以能不断分殊,分殊的万物可映出理一的本相、本质。(87)《河南程氏遗书》卷18,载《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95页。名分、身份也是一种缘分、机遇、命运。五味万殊,而大同于美。
又《释诂四》:殊,绝也。主张天地万物的根源是有,而非无。
因此,人生在世,千变万化,永远处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中,随时维新,才能永葆身份的青春。(34)万殊之不同,万物的形态、内外本末的形式分殊,其所以然如此则道一(理一)。
乾为道为德,故道德谓乾,以坤顺乾,故曰和顺于道德。由治理、整理,而医治。佛教无论在创宗立派、体系构建,还是在理论精密、思维创新等,都独占鳌头,特别在中国化过程中,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36)天地人互相参合,而一于道,所以分殊为日月、星辰、四时、阴阳等。内容提要:理一分殊是中国哲学探赜道体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儒学和诸子之学彰显中国特性的重要标志。
段玉裁注:象云起之貌。(14)《说文》:分,别也。
有无概念、范畴在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流动的历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声无哀乐论》)五味有千差万别,但其同一之处是吃起来都很味美。
人际间经治理,而成有高尚伦理道德的君子。(69)以有无、虚实为儒释差分的标志。
此理,有自然而然的规则的意思。它体现为天地何来,有无相生。首先,朱熹将《西铭》与杨朱墨子加以分别,言理一而不言分殊,则为墨氏兼爱,言分殊而不言理一,则为杨氏为我。就此而言,承道家而又发展。
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孔颖达疏:正义曰:此则赞明圣人能行天地易简之化,则天下万事之理,并得其宜矣。
(81)《说卦》,载《周易集解纂疏》卷10,《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72-273页。由内在的道德理义的推展,有两种趋势:一是从主体推致客体,穷究万物深奥道理,此理为事物的本性、性质。
韩非说: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五行随时间变化而递相承袭。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是独一无二的,圆满自足的。宋元明清理学是在北宋所面临的国家、社会、人生诸多冲突和危机,与在化解其冲突和危机中智能创生的。(28)《河南程氏外书》卷12,载《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24页。有人以此为时运、命运。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郭象注:天理自然,知故无为乎其间。
白居易在《履道西门》中道:豪华肥壮虽无分,饱暖安闲即有余。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
(57)王弼接着老子讲,万物的原始,是无形无名的,是讲道以无形无名生成万物,及其有形有名而成物,便得到道的生长、养育,所以道是万物之母。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